对于马云'逼捐款',的感想作文

2024-05-08 12:56

1. 对于马云'逼捐款',的感想作文

 1.要让慈善发自本心。自愿是慈善的前提,“下跪”和“强捐”都违背了慈善的基本要义。慈善作为一种道德情感,是人类社会的润滑剂,也是人类社会的黏合剂,它所表达的善意和爱心有助于消解社会的疏离和隔膜,使人际关系变得更融洽,从而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。因此,捐与不捐、捐多捐少都是个人的自觉自愿行为,发自本心的自愿捐款是慈善事业能够长远、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石。
  2.别用道德绑架慈善。在“跪求借款”事件中,试想,如果那位董事长不借款,是否会被贴上“为富不仁”的标签?求生欲望并不是实施过激行为的理由,用道德绑架慈善的方式不可取。当慈善被道德绑架,留给人们的并不是慈善的大行大德,而是被演化成了掠夺的行为。
  3.维护慈善中的尊严。21岁的莫向松身患白血病,求生的本能使他不顾一切去抓救命稻草,其情可悯。但想获得帮助是否就有必要采取下跪这种有失尊严、不体面的方式?求助者不能因为“差钱”而失去尊严,做慈善者不能因为“不差钱”而伤害求助者的尊严,慈善应以维护双方的尊严为前提。
  4.营造慈善的健康环境。以出位、出格的行为引起舆论关注,然后获得救助,莫向松的尴尬和无奈正在于此。现实生活中,人们一遇到事,首先想的不是向慈善机构求助而是向个人求助,可见国民对慈善机构是不信任的,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普通人从慈善机构获助之困难和机会之渺茫,这是我国慈善环境不健康的一个重要的表现。因此,要想营造慈善的健康环境,慈善机构必须重塑形象,使慈善事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。

对于马云'逼捐款',的感想作文

2. 马云不捐款材料作文

  归纳一下,要求马云捐款的理由大致有三:你有钱,你应该捐款;人家娱乐明星都捐款了,你更应该捐款;如果不捐钱,迟早你会身败名裂。如果说,前两种观点还带有一点劝告的口吻,那么最后一种观点就带有一些警告的口气了。这种对马云捐款的焦急,可以理解为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迫切期待,但显然,无论哪一个理由,在逻辑上都是站不住的:有钱人就一定要捐款?捐款可不是有钱人的法定义务。娱乐明星捐款了,马云就要捐款?娱乐明星又不是马云一定要效仿的榜样。至于最后一条,更是缺少逻辑,马云当然不会在意。其实,马云在怎么想,接下来会怎么做,网友不得而知,是焦虑的心情让他们等不及马云作出清晰表态。
  有人会把网友的这种情绪化反应,总结为道德绑架。如此说,有一定道理。慈善事业本来就是基于道德愿望的事业,人们可以期待一个人成为慈善家,尤其是那些身价惊人的富人们,但是,人们没有权力要求一个人一定要从事慈善事业,即便这个人很有钱。因为财富并不是慈善与否的凭证,有钱人可以不慈善,没钱的人也可以慈善。如果,认为自己的意图是善良的,就强迫别人做非强制性义务的事情,则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好心办坏事,个体的权利得不到应有保证。所以,即便人们再心急,也应该清楚义务和权利的关系,不能以自己认为正确的目的,绑架了别人的行为,剥夺了别人的自由和权利。
  甚至,有人会反问一句,那些要求马云捐款的人自己捐了吗?如此一问,很多质问者可能就会自感理亏,因为他们在理解慈善时,首先想到的是有钱人而不是自己。当然,很多人还会振振有词:我又没有钱,我捐一点钱有什么意义?马云可不一样,马云可是首富。这反映了人们在道德绑架时,经常会出现的一种“混逻辑”:把责任加给别人,谈及自己时,总提及特殊性。所以,马云是必须捐款的,因为他是首富;而我是不必捐款的,因为我是穷人。于是,慈善在悄然之间已经被认定为有钱人的事业。这是一种责任的推卸,也是一种对有钱人和慈善事业的扭曲理解。
  当然,有一点也应该看到,马云遭逼捐背后还有人们的道德焦虑,慈善焦虑。一个社会难免有贫富差距,一个社会也难免存在风险。如何去缓和不同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,如何去一同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?慈善无疑是最有效的润滑剂。当群体矛盾加大时,慈善会让人感觉到共同体的存在;当风险突如其来时,慈善会让社会形成共同担当的凝聚力。所以,当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后,人们期待慈善事业可以启动,可以赈灾,这都没有问题,这是人们在面对灾难时,信心的来源之一,保障的来源之一。问题是,慈善行为似乎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蓬勃而出,至少人们想看到的富人带头的慈善生态并没有出现。于是,人们开始变得焦虑,开始不惜以舆论压力逼捐。这无疑是一种道德焦虑和慈善焦虑的表现。
  如何缓解这两种焦虑?放大、任由舆论煽风点火、道德绑架当然不对,而且也不会有明显效果——即便马云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,出来表态,其他的富人也未必会跟风而动。舆论总不能对照着富翁榜,一个一个指名道姓地逼捐吧?而且,这也会让人觉得慈善只是富人的事情,慈善有些杀富济贫的味道。公众应该期待的是正确的慈善文化和良性的慈善生态:一方面,个体自觉地意识到个人的社会责任,不遗余力地为慈善事业付出自己的努力;另一方面,社会对慈善形成稳定的奖励机制,让那些投身慈善的个体不仅有荣誉嘉奖,也有功利层面的回馈。如此,慈善才能成为事业,成为文化,人们不需逼捐,慈善事业也可以蓬勃发展。